2025年10月30日,药明康德A股股价闪崩暴跌8.47%,盘中最大跌幅达9.03%,收盘报97.06元,市值2400亿元。这一数字与2021年巅峰时期的5000亿市值相比,已蒸发超2000亿元。
港股方面亦在创新药概念集体走高的趋势下跌超3%,10月28日收盘报112.7港元,10月30日收盘报108.5港元,10月31日收盘报108.6港元。
药明康德股权暴跌的导火索是10月29日晚,药明康德发布公告:公司于2025年10月29日收到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发出的《告知函》。因自身资金需求,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计划根据市场情况自本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,通过集中竞价和/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A股股份,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%,即合计不超过59675143股。而就在10月26日,药明康德刚刚交出一份表面亮眼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: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20.76亿元,同比增长84.84%。
一、股东结构的深层隐患
药明康德的资本运作虽然创造了巨额财富,但也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。这种危机首先体现在股东结构的高度集中上。
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的数据显示,药明康德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43.7699%。其中,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有4.78亿股,占比16.12%;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有2.49亿股,占比8.39%;G&C VI Limited持有1.43亿股,占比4.82%;G&C IV Hong Kong Limited持有1.05亿股,占比3.53%;这些股东大多与实控人李革有关联,G&C系列公司正是实控人李革控制的持股平台。
股东结构的高度集中本无可厚非,但问题在于李革及其关联股东多次集中减持药明康德股份,套现超四十亿元。实控人、高管是最懂公司经营发展情况的人,他们扎堆卖股票,很容易被解读成“不看好公司未来”、“股价虚高”,散户跟着慌,抛盘自然就来了。
二、链股观点:别让“集中减持” 变成 “集中恐慌”
控制减持不是不让卖,而是要“有序卖”,尤其是两类主体要重点注意:
(一)实控人:减持前先“亮底牌”
别搞“突然袭击”!最好提前披露减持计划,说清楚 “卖多少、卖多久、用什么方式”—— 比如用大宗交易代替集中竞价,直接对接机构承接,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冲击能小一半;要是因为个人资金需求减持,也要求大股东披露减持计划的具体用途,减少市场猜测。
(二)高管股权激励:退出机制得“提前定”
很多公司给高管发股权激励,却没说清楚“什么时候能卖、一次能卖多少”,结果到期后高管扎堆减持,反而拖累股价。
链股建议:
1、分阶段退出
比如拿到激励股票后得在公司上市后锁定一年,锁定期届满后每年最多卖20%,避免一次性抛压,这样既能长期绑定核心员工,又能尽可能降低减持对公司股价的影响。
2、绑上业绩“安全带”
要是公司没完成年度业绩目标,就限制当年减持比例,既防 “躺赢卖股”,也让投资者看到高管对业绩的承诺。
3、提前“打招呼”
高管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获得公司激励股权,尽量避免直接持股,这样可以达到高管减持股票前需经公司同意的目的,公司可以就减持事项进行合理规划,尽量避免大量集中地减持,给市场足够的消化时间。
结语:
链股本次针对186家联交所申报上市企业的调研显示,150家企业已实施股权激励,多数企业采用四年匀速归属模式,且几乎全部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(99.33%)兼顾长期绑定与保障创设人控制权稳定。
同时,本次样本统计显示,大部分企业在股权激励退出机制设计时会考虑设置过错退出(如违法违纪、严重失职、损害公司利益)、离职退出(如服务期内主动辞职)、非过错退出- 因个人原因(如退休、健康原因、身故),并根据不同情形设置相应的退出处理方式。
具体内容可以报名参加2025年11月6日(本周四)举办的《链股香港联交所股权激励白皮书》线上发布会了解。
不管是实控人还是高管,减持本身是正常的持股变现需求,但“集中” 两个字才是风险点。与其等股价跌了再补救,不如提前把规则定清楚 —— 既给投资者安全感,也让公司股价走得更稳,这才是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