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体

标杆学习丨华为“分灶吃饭”:大公司如何保持小企业活力(上)

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史上,华为的“分灶吃饭”战略称得上是激发组织活力,对抗大企业病的一着妙手。当许多中大型企业陷入机构臃肿、效率低下的困境时,华为凭借这一机制,在庞大身躯中注入了灵活与高效的基因,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突破。


作为一个管理顾问,我曾为华为提供多年服务;此后又在华为总部人力资源部工作,且亲自参与设计和实施了华为消费者BG分灶吃饭,股权激励,薪酬绩效及战略解码,见证华为的快速发展。我经常被客户要求介绍华为的分灶吃饭,有不少朋友还问有没有相关的文章或是书籍可以参考,这也形成我撰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源泉之一。



引言:从"大锅饭"到"分灶吃饭"的进化逻辑


授予制是一种自上而下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方式,即下级所分配到的利益由上级说了算,员工绩效评价容易受到上级主观印象和想法的影响,员工不自觉的形成了“唯上”的心理,一切围绕上级的喜好来,老板在的时候就努力工作,不在的时候就放飞自我。

理论溯源:“分灶吃饭”的管理学基础


1.1责任会计与企业边界理论

“分灶吃饭”本质上是责任会计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应用。美国管理学家Eric Kohler提出的"责任中心"概念在此得到延伸——华为将全球业务划分为16个地区部和20多个产品线,每个产品线被视作独立的"利润中心"。这种划分使传统企业边界从职能导向转向市场导向,符合科斯交易成本理论中"降低内部协调成本"的论述。

1.2 IBM模式的本土化改造

1990年代初,IBM当时正面临严重的危机,大型机市场萎缩,个人电脑业务竞争激烈且利润微薄,组织臃肿,官僚主义严重,部门间协作效率低下,公司连续几年巨额亏损,濒临破产拆分边缘,总裁郭士纳推出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改革,其核心是打破“大锅饭”,实行分权管理、独立核算、自负盈亏的经营策略。在郭士纳任期内IBM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,并重塑了竞争力,为后续向服务和高价值软件解决方案转型奠定了基础。


华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本土化改造,IBM的分灶吃饭是危机下的休克疗法,聚焦财务独立,华为则是渐进式管理进化,以“分权赋能”为主线,最终构建“强平台+活产品线”的生态型组织,更强调协同而非孤立竞争。


1.3激励相容理论的应用

哈佛大学Oliver Hart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指出,当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致时,需设计激励相容机制。华为通过"获取分享制"将员工奖金与单元经营结果直接挂钩,使个人利益与组织的目标即企业战略达成紧密关联。

分灶吃饭脱胎于上述理论,这种机制下,干得好的组织多拿钱,干得不好的组织少拿钱,干得更差的组织甚至可能拿不到钱。这种机制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约束:各组织天然有动力控制人员规模、提高人效。



实施路径:分灶吃饭的四阶段演进

分灶吃饭在华为的具体实施共分为了四个阶段,从初步摸索到全面推广,华为前后历经十年方打磨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分灶体系。我们可以在这四个阶段中对何谓分灶吃饭有着更深刻的认识。


2.1 第一阶段:传统的集中管理,导致会哭的小孩有奶吃(2011前)

华为在2011年之前对人力预算的管理方式是基于人头管理,采用年度授予,半年审视的策略,这是典型的集中资源分配的传统方式,各地区部和各产品线没有成本意识,都想把本部门做大做强,能够晋升并获得更多的薪酬,经常跟总部要资源,经常出现会哭的小孩有奶吃,而2011年是分界点,开始正规化。

2.2 第二阶段:逐步建章立制,体系化建设(2011-2013

在这一阶段,华为初步搭建起了分灶吃饭的管理框架,值得我们重点关注

首先是对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定位,清晰划分“灶台”(经营单元):从面向全球市场的三大BG(运营商、企业、消费者),到内部的研发、供应链、财经等支撑平台,甚至下沉到代表处、产品线乃至项目组,都成为独立核算单元。每个经营单元都有明确的收入来源、成本承担和利润目标,这就是所谓的“分灶”

其次,对于经营单元,要有自己的BP(年度预算规划)SP(战略规划),建立自己的损益表,核算好收入,成本和利润。这是分灶吃饭的最重要牵引,因为明确了相应的战略目标和资源投入。

第三,建立内部费用分摊机制:这是“分灶吃饭”的灵魂。业务单元之间,甚至业务单元与支撑平台之间,服务与资源流动有费用分摊。例如,消费者BG需要某项技术支持,需向2012实验室(研发)“分摊费用”;地区部使用集团IT资源,也需支付“服务费”。华为内部结算体系确保每一笔“分摊费用”可衡量、可追溯、可核算。

第四,资源部门从“成本中心”向“利润中心”转型:一个革命性变化是:研发、供应链、IT等传统成本中心,在“分灶吃饭”下转变为“利润中心”的一部分。它们需要向内部客户证明价值,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“服务”获得“收入”来覆盖成本并创造利润。这彻底颠覆了资源部门“等靠要”的心态,迫使其主动贴近业务、创造价值。

第五,形成管控指标:上级组织对利润中心的薪酬包和奖金包是用什么指标来管控,比如,工资性薪酬包是跟营业收入挂钩,还是跟销售毛利挂钩,这个涉及战略牵引的方向,又比如,具体的管控指标值如何确定,是参考历史基线还是对标企业的情况,这就是所谓的“吃饭”,形成多打粮食,多分粮食,当然,对于战略性投入,有单独的战略性投入包。


以消费者BG为例,这个阶段的管理诉求是各灶自我约束,牵引利润增长。管控指标,采用E/R管控。管控比例根据情况在不断调整。工资性薪酬包占比营业收入在16%-20%之间,奖金包占利润的20%-23%之间。

为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华为启动了财经体系的重构,核心目标是建立"四算合一"体系(概算、预算、核算、预测),并搭建全球统一的财务数据平台(GFS)。

这一阶段奠定了分灶吃饭的管理框架,各灶自我约束,加上华为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基础,为后续的权力下放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制度保障。


2.3 第三阶段:优化分灶吃饭体系,权力下放试验(2014-2017)

分灶吃饭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不断持续优化,实现业务、财务、人力联动,并且根据业务特点,设置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指标,并进行持续的优化。在优化体系方面,华为的做法可归纳为如下四步:

首先,战略牵引方面,从规模牵引,调整为既牵规模又牵引盈利。具体做法为采用利润与营收“双管控”指标,并将E/R的管控调整为采用E/M管控。薪酬包约占销售毛利的20-23%,奖金包(利润奖金包+营收奖金包)约占利润%+营收%)的18-20%。

其次,推动三线联动:超越各业务单元(“灶”)的自我约束,系统性地构建业务、财务、人力三大体系的深层联动机制。这要求在制定业务规划(BP)和战略规划(SP)时实现数据层面的紧密耦合,同时确保费用投入既能响应业务需求,又能兼顾财务健康及对人员激励性的影响。

第三,实施差异化管理:针对组织形态与目标群体的显著差异,华为对2B(企业业务)、2C(消费者业务)、集团平台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与管理方法:2B业务,依托高毛利特性,在规模与盈利平衡中侧重规模,避免盲目扩张稀释利润。2C业务:由于存在低利润高库存的风险,从规模导向转为规模和利润并重。集团平台:承担中枢管控与赋能职能,通过定岗定编明确权责。

第四,科学设定指标值:确定指标目标值时,兼顾历史表现、行业对标结果,同时更侧重于未来战略规划的要求,确保指标的前瞻性和激励性。任正非强调:“奖金不是成本,是投资未来的资本”

在财经体系重构完成后,华为开始在部分区域试点“自主决策权包”,赋予一线业务单元更大的决策权,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。主要在亚太、拉美等地区选择代表处进行试点,赋予其10项核心权限,例如:本地采购审批权、人员编制调整权、部分项目的定价自主权。试点成效显著,充分验证了权力下放的积极效果。典型案例如印度代表处:通过获得本地化采购审批权,成功优化供应链,使成本下降18%,并大幅缩短了交付周期。

这些试点项目的成功为后续“自主决策权包”在更大范围内的全面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,证明了该模式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的有效性。


2.4 第四阶段:全面推行期(2018-2020)

2016年华为发布《经营管理团队(EMT)决议》,为全面推行奠定制度基础,但实际全面铺开是在2018年。全面推行后,华为的决策效率大幅提升,2018年营收突破千亿美元,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。2020年华为人效达同业1.7倍,成为逆境中“力出一孔,利出一孔”的教科书案例。

华为"分灶吃饭"模式的四阶段演进,不仅体现了其从标准化、授权化到智能化的发展逻辑,更直接带来了显著的管理价值,成功让华为脱胎换骨:华为的营收从2011年的203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过70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两位数。无论是全球化扩张还是技术创新,"分灶吃饭"模式都确保了资源的精准投放和快速响应。通过独立核算和智能化管理,华为在员工人数超过20万的情况下,依然保持了高效的运营效率,避免了大型企业的官僚化问题。